close







防曬,這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日本,就已經有的觀念。
在台灣早期,小鎮上受過良好的日本教育的女生,也都很注重防曬。
被殖民過的她們,早已將年輕時候受到的教育,變成生活習慣。
只要出門,洋裝配上一把洋傘,是必備的打扮。
不管到哪邊,一定會帶傘來遮太陽光,臉不一定是完好的妝,但也總是白白淨淨的。
印象中,奶奶就算只是騎腳踏車出門買菜,也都會一手撐個傘來遮陽。
海角七號裡,老奶奶友子坐在長板凳上的那一幕,爸爸說,那是全片唯一的瑕疵。
老奶奶友子,她拿著東西的手,比較像是農婦的手,身上穿著的,是農村的花布,不太像是接受過日式高校教育。這群被殖民過的一代,也接受日式美學,看到人總是點頭微笑致意,或許家中還貼有當時的玉女,淺丘琉璃子的電影畫報,唱盤上放著美空雲雀的蘋果追分……
在台灣的老奶奶,受過日式教育的,他們的美學的觀念,是皮膚的白皙,如藝妓班的極致地白。


在台灣生活,陽光是我避之唯恐不及的東西。
因為太容易曬黑的肌膚特質,讓我看到太陽就怕。
到了英國之後,慢慢的,發現陽光是好可貴的東西。
倫敦的冬天,早上八點天才慢慢的轉亮,下午三點多太陽就下山了,陽光出現的時間不到七個小時,而且就算是白天,也是陰陰暗暗的。一直要到五月底六月初,才會有溫暖的陽光出現。
所以在大部分冬天的時候,我都會忽略掉擦防曬的程序,雖然明明知道,陽光不強不等於沒有紫外線,不過還是偷懶或忘記居多。所以雖然在那個環境生活了好久,皮膚也不見得比較白。

英國人蠻注重防曬,美妝店裡面,防曬品的數量不少。不過擦防曬的理由和亞洲人不太一樣。我們主要的理由是怕曬黑,其次才是老化等等的。他們是因為怕紫外線造成皮膚老化、曬傷和皮膚癌,曬黑的話他們倒是蠻樂意的。

皮膚學的老師Caroline,上到防曬的這一章的時候,都不斷強調防曬多麼的重要。
“今天有擦防曬的舉手?” 有一次的寒冬早晨她這樣問。
稀稀疏疏的只有幾個人。
Caroline瞇著眼睛,不是很滿意的說: “真是錯誤示範!!不要以為沒太陽就不擦防曬品了。如果你不防曬,花再多的錢、再怎麼努力的保養,都只是徒勞罷了。”
“你看那些愛曬黑的人,到30歲之後皮膚會老化的很快!” •“A good tan is still considered attractive in modern western society BUT there is also increased awareness of the risks of over exposure to the sun”。她還是我少數聽到不贊成把自己曬成健康膚色的白人。

陽光其實對人體也有好處,有人說要多多曬太陽,補充維他命D。不過其實,一天曬十分鐘的太陽,就有非常充足的維他命D了,所以其實當我們在室內接收到的陽光,或是在外面走路開車的時間曬到的陽光,已經是太多。
紫外線最大的壞處就是造成曬傷和老化。因為照射太陽而造成的老化,稱為”光老化”(photoageing)
倫敦的助曬產品在夏天也是熱銷,不過助曬產品都會加入sunscreen(遮光劑) 和palliatives(緩和劑)。遮光劑可以避免掉不好的作用,緩和劑則是撫慰肌膚在曝曬在陽光下的時候。
紫外線分成UVA, UVB, UVC.
UVC對皮膚也有害,只不過大部分都被大氣層的臭氧吸收掉了。
UVA和UVB都會曬黑和使皮膚乾燥。不過UVA還會造成老化和泛紅(erythema),使皮膚出現皺紋,因為它波長較長,會侵入到皮膚的真皮層,讓皮膚中的膠原蛋白瓦解,喪失皮膚彈性。UVB 則是造成曬傷的主因。

SPF的全名是Sun Protection Factor,防曬係數其實有一個標準,就是在每平方公分的皮膚,要擦上兩毫克的防曬產品,才會有像瓶子上標的SPF 15, 30或50 的效用。
兩毫克倒底是多少呢?
一般我們擦在臉上,覺得說”這應該夠了”的量,通常都只有0.5-1毫克,所以再擦上第二層,double就對了!!

防曬品的成份,選擇物理性的防曬,對皮膚的刺激比化學性的防曬來的小。
對一些比較敏感的肌膚,化學性的防曬有可能會造成敏感或過敏!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葉若維 的頭像
    葉若維

    香水師若維

    葉若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